生命不是一場比賽
Maggie Lin Maggie Lin

生命不是一場比賽

三年前的這天,家裡發生了一場火災— 變成一個段捨離的機會。從與以前作為運動員,贏回來很多獎盃的關係,重新探索生命的態度。

Read More
天堂的使者
Maggie Lin Maggie Lin

天堂的使者

以前,死亡只是一個概念。好像是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不是在我身上,但最近接觸到有關死亡的話題,引起了很多生命的反思和探索。

生命的長度我不由控制,但希望怎樣渡過,是可以由我選擇的。雖然會死亡,但此刻,正是活著的。這趟旅途,我希望怎樣走?

期待和你一一探索。

Read More
關係的修習
Maggie Lin Maggie Lin

關係的修習

靜觀 (mindfulness) 不只療癒心靈,延展到與人相處,適當的暫停和對身體覺察,原來關係都可以修習同和解,與生命上重要的人和好。

Read More
永不言敗 vs. 放下自在
Maggie Lin Maggie Lin

永不言敗 vs. 放下自在

最近有研究指,經歷兩年多疫情,香港人精神健康面瀕爆煲,很多人經歷抑鬱情緒。

這些「努力」的心態,尤其在外圍環境已經充滿挑戰下,對情緒健康可能帶來什麼影響?

Read More
新年新開始 Mindfulness and habit change
Maggie Lin Maggie Lin

新年新開始 Mindfulness and habit change

早睡早起,多運動,多休息,保持健康,每週運動3次,減肥,快樂,戒煙,戒酒。。。。。 聽起來像你的新年願望(new year resolution)之一嗎?

還記得去年給自己定下,決心要開始或改變的嗎,實現了嗎?我也曾聽說過,新年願望平均只持續幾週。

為新一年制定計劃,指導生活的方向很美好。但有時在實施時,要真正改變平常的慣性,可能會覺得有挑戰性。

為什麼我們決定改變的會不持久?是缺乏意志力,還是心智不夠強大?如果再努力一點,就能實現嗎?

Read More
身體知道 The Body knows 
Maggie Lin Maggie Lin

身體知道 The Body knows 

在平常生活,我們多活在腦袋裡,不多留意頭以下的身體部份;重視分析,少去感受。

有時,只有在不舒服——肌肉繃緊、腳痛、牙痛時,才留意到自己的身體,也慣性地

希望推走和改變這些感覺。

近年靜觀和瑜伽愈來愈受歡迎,也愈來愈多精神科醫生鼓勵大家去練習瑜伽,幫助面

對壓力和情緒,究竟細心感受身體,和身心健康有什麼關係?

Read More
從腦袋到身體
Maggie Lin Maggie Lin

從腦袋到身體

以前在新聞系讀書,難忘有必讀的Critical Communications Theory。學習批判,獨立的思考和分析。記得當時像得到了一個超能力,感覺自己很厲害。


回想,成長過程中,我們偏重腦袋,忘記了身體其他部分。重視分析,忘記去感受。。。

之後一直培養腦袋,到了一個程度,分析到感受不到快樂, 再慢慢隨著瑜伽和靜觀練習,回到身體。

Read More
向大自然學習
Maggie Lin Maggie Lin

向大自然學習

年輕的時候,常常聽到藝術家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當時的我認為這是很老土的事情,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都這樣説。那時候的我,充滿運動員的拼搏精神,相信人定勝天,只要努力做,什麼都可以。而且那時在網球場,田徑場和商場的時間比較多,對大自然沒什麼感受。

那時的我,很多年的生日願望是「開心」,但一直許願,都沒有達成。有一天吃飯後,我問其中一位女僧人,你如何找到快樂?

「回到吸氣和呼氣,細心的看看周圍的太陽、樹木和樹葉,都可以給你帶來快樂。」

Read More
瑜伽修身?
Maggie Lin Maggie Lin

瑜伽修身?

瑜伽修身?

講起瑜伽,很多人會想到修身、伸展、完美體型 。。。 瑜伽是否真正可以幫助減肥?

瑜伽在古代印度的語言,梵文中是 “yuj”,意思是身心的結合連繫;最初做瑜伽的人不是為了減肥健身,而是為了強化身體和背部,使我們可以在靜坐中坐得更長更穩定,幫助心靈上的啟迪。

瑜伽是已有幾千年歷史的印度哲學體系,其中體位練習大概佔八分之一,其他包括持戒(行為上有什麼應該做或不應該做的,包括不傷害、不偷竊等),呼吸法,感官收攝,靜坐等等。正如我的一位老師分享過「瑜伽經」中的一句:Yoga is the cessation of the fluctuation of the mind.   瑜伽是為了靜止心的波動。


瑜伽重點不在身體和動作?!

Read More
最重要的小事
Maggie Lin Maggie Lin

最重要的小事

(Eng below) 幾週前完成了為期六天的網上靜觀靜休營。開始前,先把手頭上的項目完成,並通知工作單位我將不能用電話或電腦,在電子郵件上設定放假通知、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然後便專心參與。在家裡日常環境中練習,很方便,也更融入生活。之前我也有參加過網上靜休營,參加者一般要止語,在生活上減少不必的說話,以及關掉靜休營以外一切電腦連繫等。靜觀本來是一個人的修行,在家裡和任何地方都不應有分別,只要上老師Bob 的講課時需要透過網路參與。

從新感受愛

Bob 老師是美國人,年輕時在緬甸做過僧人,回俗後當上靜觀老師。他很幽默,友善,在第一晚的課問大家:「是什麼驅使你到這裡?痛苦、壓力、成癮、焦慮、失落。。。 都是人類會經歷的狀況 (human condition),然後他再說:「 我們從愛開始,我們以愛練習,我們以愛結束。(We start with love, practice with love, end with love.) 」

一直覺得講「愛」是挺肉麻的,但這句關於愛的話讓我很感動。沒有愛,這些練習都變成另外一個用力「做」的事。沒有愛,一直硬著頭皮練習,就像把頭撞牆。聽著,令我感動得眼淚在臉上一直流。

Read More
最純粹的大休息
Maggie Lin Maggie Lin

最純粹的大休息

過去的幾個月,瑜伽館暫時關閉,自己也閉關,過了最悠長的假期:每天到公園,大自然,煮飯,也練習氣功,靜坐,瑜伽,休息,很純粹的生活。

回想起六年前,從南美洲回到香港後幾個月,第一次參加為期八週的靜觀減壓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 第一課,有身體掃描練習,我們躺著,從腳指到頭,用仔細,好奇,不批判的態度去覺察留意,身體很快就去了一個放鬆而矇矇鬆鬆的狀態,徘徊在清醒和睡著中間。老師也邀請我們,每日在家跟著光碟進行45分鐘的練習,作為功課之一。我每次練習,發現自己鼻子都會酸起來,眼淚跟著流下。下星期上課,問老師,發現在課堂上和在錄音裡面,每次聽到老師的一句,感覺就會跑出來:

「容許身體自然地存在,自己自然地存在。」

接納自己是療癒

「自然地存在」— 一個很陌生,很盼望,但之前我未感受過的狀態。一直以來,都在很努力的「做」,好像用了很多成就去證明自己。在內心深處像有個信念:自己的價值,與我的成就和對世界的貢獻是成正比。存在意義,如比賽一樣,是要贏回來的。可能因為這個潛藏的想法,一直以來,習慣做很多,把自己逼得很緊。

Read More
發現自己
Maggie Lin Maggie Lin

發現自己

(Eng below) 「旅行的目的是找到自己,我想自己已經準備好回家了。」

這是六年前,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完成為期十天的內觀禪修營後幾天,我與身處香港的好朋友講電話時分享的內容。

那時候的我接觸瑜伽已經大概十年了,這次內觀禪修營讓我找回自己的方向和瑜伽練習的初心。

旅途上的禪修

之前也有過禪修和靜坐的經驗,而這種十天安靜的內觀禪修營,好幾年前已經好有興趣參加,但一直騰不出時間,那年正好在南美洲六個月的soul- search 旅程中,發現自己好像出走到地球的另一角,但心,還是沒有多出空間,還是記掛著一些人和事,就上網看附近有沒有內觀禪修。正好,找到兩個星期後在同一個城市有一個十天的禪修營即將開始,我就立即報名了。

那個地方,以前是一個天主教的修院,在城市外郊。當我們進入靜修時,我們需要交出手機、電腦、筆記本、書等等。為了讓我們更專注內在的經歷,除了向老師提問外,也不可以說話、跟其他人有眼神接觸、運動等等,讓注意力專注內在,而不是忙著應對其他人。每日大概四點起床,靜坐三個小時再早餐,每日三次大概三小時的靜坐和聽課。

頭幾天,我專心留意呼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