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純粹的大休息

過去的幾個月,瑜伽館暫時關閉,自己也閉關,過了最悠長的假期:每天到公園,大自然,煮飯,也練習氣功,靜坐,瑜伽,休息,很純粹的生活。

回想起六年前,從南美洲回到香港後幾個月,第一次參加為期八週的靜觀減壓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 第一課,有身體掃描練習,我們躺著,從腳指到頭,用仔細,好奇,不批判的態度去覺察留意,身體很快就去了一個放鬆而矇矇鬆鬆的狀態,徘徊在清醒和睡著中間。老師也邀請我們,每日在家跟著光碟進行45分鐘的練習,作為功課之一。我每次練習,發現自己鼻子都會酸起來,眼淚跟著流下。下星期上課,問老師,發現在課堂上和在錄音裡面,每次聽到老師的一句,感覺就會跑出來:


「容許身體自然地存在,自己自然地存在。」

接納自己是療癒

「自然地存在」— 一個很陌生,很盼望,但之前我未感受過的狀態。一直以來,都在很努力的「做」,好像用了很多成就去證明自己。在內心深處像有個信念:自己的價值,與我的成就和對世界的貢獻是成正比。存在意義,如比賽一樣,是要贏回來的。可能因為這個潛藏的想法,一直以來,習慣做很多,把自己逼得很緊。


小時候因為爸爸媽媽剛好在學做網球教練,我六歲就開始打網球,從小在球場打滾。從一星期一次,慢慢變成一星期六次,也代表香港參加很多外地的比賽。中學年代,三點四十五分放學,我三點半已經換好球鞋,準備跑去坐小巴,趕去香港體育學院練習。運動員生活很有規律,訓練的要求很嚴謹,我很努力,常常付出百分之一百三十,也鍛鍊出堅毅的性格和很好的體能。沒有網球練習的一天,我也參加學校的田徑,越野練習;學界以外,代表過香港參加金一里和越野賽。

中四的時候,有一次訓練後,教練把我叫到他們的辦公室,說我打得不夠好,不能繼續留在青年軍訓練,我一直哭了三個小時。一下子,自己很看重的網球員的身分沒有了,當時讀書也很大壓力,怎樣讀也讀得不好,對未來很迷茫,和父母的關係也不好。加上可能是媒體的影響,常常覺得自己如果瘦一些,就會表現更好,更多人喜歡,本身對自己身材的要求已經很苛刻。爆發的情緒演化成暴食症-- 每天吃很多,之後到廁所吐。吃的時候有着魔的感覺,控制不了;情況最壞的時候,凌晨三點爬到雪櫃找東西吃。肚子撐到不得了還在吃,還有吐的過程,身體很受苦。而且覺得很羞耻,很討厭自己,不敢讓其他人知道,身心很折磨。

中七時第一次看臨床心理學家,記憶最深是她提醒我,要為自己生命負責任— 包括吃了什麼,不可以吐出來。當天回到家,一口氣就吃了四分一個大西瓜,習慣地想去吐。但記起要「負責任」,我在房間行來行去,跑跑跳跳,掙扎很久,慢慢西瓜不再頂著,是康復過程的一個里程碑。但之後幾年常常復發,尤其是壓力大的時候。

慢下來的新開始


幸運地,幾年後,我開始讀人類學碩士,要找一個論文的研究題目,知道自己容易緊張,又聽說瑜伽可以幫助減肥,就選擇了瑜伽做論文題目。那時候一個星期花了六日在瑜伽館,一邊練習,一邊研究。瑜伽動作對我體能上的挑戰不大,但停在一個動作呼吸,細心留意身體,培養對身體的察覺,時不時會留意到之前不知道存在的身體部分,和裡面細微的感覺,對我來說很新鮮。當時練習的節奏比較慢,要求仔細的動作,給了我的空間慢下來。原來可以慢下來但感覺很充實,是個新發現。

也給了我機會從新認識身體:以前,身體是很工具化的,需要被控制,鞭策,懲罰和磨練,有點像機器一樣,要符合外在的標準,幫我追球,贏比賽,表現。。。但當我用時間,細心感受它,態度開始改變。 記得,有一天,練習時發現左右兩邊屁股感覺很不一樣,原來身體不是機器!第一次感到這個軀體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升起了對身體友善的態度,也感覺到可以對自己友善一點。

除了找到之前從來未感受過的放鬆,瑜伽墊也變成和情緒相處的地方。那個時候剛好失戀,在動作中,或大休息的時候有時侯眼淚會跑出來。情緒和身體也很有關係,通過體位動作,有時情緒可以轉化。持續的把注意力定在身體,呼吸,心也穩定了;和情緒有了距離,當強烈的情緒浮現的時候,感覺不那麼可怕。與身體有了更親密,而不是敵對的關係,留意到而不抗拒身體的打開,收縮,也讓我對不同情緒的接受程度也提升了,讓我不強行把「負面」情緒壓下去,心的空間多了。

就這樣,持續的練習讓我開始友善對待身體,穩定情緒。而暴食症也隨之離開了,也是生命的新開始。

也完成了兩百頁有關瑜伽的論文,碩士畢業後做過媒體,非政府組織和聯合國機構,也有做社會創新和藝術方面工作。而在學習瑜伽剛好十年,從南美洲回來後,上了兩百小時的瑜伽老師師資培訓,開始向現在這方向出發。

走了一大圈,生命帶我回到對自己最重要的座標,從心開始。

“Don't turn away. Keep your gaze on the bandaged place. That’s where the light enters you.”

― Rumi  魯米,13世紀蘇菲派詩人

(刊登於2021年3月 Sportsoho 雜誌)

Previous
Previous

最重要的小事

Next
Next

發現自己